黑陶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|
问:黑陶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答:黑陶,诞生于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,距今已四千多年,是黄河中下游原始文化的杰作。1928年,我国著名考古学者吴金鼎,在山东省章丘县(现章丘市)龙山镇的考古发掘中,首次发现了这一史前遗存,故被命名为“龙山文化”。因以黑色陶器为主要特征,又称为“黑陶文化”。黑陶,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优秀陶种,被誉为“土与火的艺术,力与美的结晶”,世人对这一来自古老的文明无不惊叹!黑陶文化是黄河流域文化,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,构成中华思想文化的渊源龙脉。随后,在鲁、陕、晋、豫、冀等地都有类似发现。失传四千多年的先进陶艺技术,现经几代学者61年的不懈努力,终于在1989年将黑陶的制作工艺完全破译,并且在传统黑陶艺术的基础上,不断有所创新,继续发扬光大,从而使黑陶这一远古的艺术获得辉煌的新生。
|
黑陶是怎样炼成的? |
问:黑陶是怎样炼成的? 答:中国黑陶的制作工艺比原始彩陶更纯熟、精致、细腻和独特,早在瓷器产生的约2000年前中国黑陶已达到与瓷器相媲美的工艺程度。
黑陶选用的泥土来自于黄河下游冲击平原,是黄河在其流经的过程中所携带的大颗粒泥沙沉入河底,经过不断冲刷,流至其下游,因此它的深层泥土土质特别细腻、无沙、且粘性大,而且富含多种矿物元素,在烧制中能产生纯黑均匀质感,适合于黑陶制做。
泥土取出后经晾干,后用纱布过滤制成泥坯,经过手工拉坯造型后,用贝壳反复压光,直到陶坯表面密度增加,光滑如镜。再以特制的雕刻工具运用线雕、浅雕、深雕、镂空等技法,手工雕刻出绚丽神秘的图案。然后给黑陶作品安装耳、环、鼻、腿等配件。
黑陶表面所呈现纯静的黑色,是以独特的无釉无彩碳化窑变的古老工艺烧制而成的。出窑后就是浑然天成,不再做任何处理,其外观效果黑如漆、亮如镜。
因中国黑陶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且烧制难度大,技术要求极高,所以其成品率很低,通常只能达40%,而且大件作品需分段制作、多窑烧制,其制作和烧制难度将更大,成品率更低。目前出土的古老黑陶因年代久远,多数破损且风化严重,修复品较多,大多作品收藏价值并不高,这也是黑陶价格至今没有其它陶瓷行情见涨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但黑陶毕竟有它深厚的文化底蕴、精湛的制作工艺,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及强烈的视觉冲击力,使其成为中国陶瓷艺术中的独特珍品。目前黑陶艺术品市场价位较低,但不乏好的作品,已有很多收藏家开始关注和收藏中国黑陶艺术作品,本人深信它将来增值空间很大,有很高的收藏价值。
|
黑陶艺术制作工艺 |
问:黑陶艺术制作工艺详解 答:精选泥料——晒干——粉碎——配料——闷制——练泥——真空——成型——修型——挑杂质——刮平——压光——画线——雕刻——压光——重线——磨底——阴干——搓光——刷光——检验——装窑——烧制——出窑——擦光——检验——磨光——包装——检验——入库
黑陶的成型主要有以下几种
(1)手工轮制成型法:利用旋转的转轮,通过纯手工拉坯按照图纸的要求来完成一些圆形的器皿造型。
(2)模具注浆成型法:用来做一些异形产品的成型,如一些动物雕塑类、方形或扁形的产品成型,产品成型后必须利用手工修制来保证原作的风格。
(3)泥条盘筑成型法:此方法主要用于一些大件作品的制作,利用抟好的泥条盘成作品的形状,然后进行修制。
黑陶的雕刻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手法
(1)正反刀雕刻:利用手腕的灵法,正刻一刀,反刻一刀,无论刀拉多长对刀要准确、到位。让人看后感觉虽然刀法简洁,但功底深厚。
(2)镂空雕刻:镂空下刀要直,与图案线条予留要一致、合理。通过正反刀雕刻的搭配,使人感觉整件产品淋漓剔透。
(3)浅浮雕雕刻:就是一种平面的雕刻方式,把图案以外的东西刻掉,底部配以打点或挑的表现手法让图案在产品上凸显出来,让人感觉图案的表现一目了然。
(4)高浮雕雕刻:表现手法代表着雕刻工艺的最高难度,它根据产品图案的需要,通过在胎体上塑泥,来更好的表现作品的雕刻效果,使作品层次更明显,工艺性、欣赏性更强。作品通过大师们的全身心投入让真正的艺术品展现在世人面前。
(5)影雕雕刻:属于硬刻,在烧好的坯体上进行雕刻,利用产品渗碳的渐色来衬托雕刻图案的效果,使产品的图案与胎体出现一个鲜明的对比,来增强产品的视觉效果。
|
陶与瓷的区别? |
问:陶与瓷的区别? 答:当今社会人们对“陶”与“瓷”的理解往往很模糊,都习惯性的说陶瓷,其实“陶”和“瓷”是两种不同的物质。“陶”是“瓷”的长辈,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距今一万多年前就发明了陶器,而瓷器在夏商时期(成熟于东汉中晚期),约公元前十六至十九世纪才被我国人民发明创造,公元五、六世纪才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。如果我们祖先没有做陶的经验积累,便不会有后来的“瓷”。考古专家证明:世界上许多民族的先民,在不同的时期、不同的环境、不同的文化背景下,各自独立地发明创造了陶器,唯有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生产的。瓷器的发明创造是中国人民对人类文化的又一伟大贡献,所以在英文里“中国”和“瓷器”为同一单词(China),其原因就可想而知了。
就硅酸盐科学理论我们可以得出陶和瓷的区别
(1)胎料
陶器的胎料是陶土(黄河沉积土、红土、黑土、紫金土),根据表现手法又分为细陶和粗陶,细陶最好的胎料就是黄河沉积土,胎质细腻表现的是雕刻工艺,如黑陶、红陶。粗陶最好的胎料是紫金土,主要表现的是造型工艺,如江西宜兴紫砂壶。
瓷器的胎料是瓷土,种类有很多,其中江西景德镇附近的高岭土最好。
(2)温度
陶器的烧成温度较低,大多在700度—900度之间,少数的达到1000度,而紫砂陶温度较高需要1200度的高温才能烧成。陶器的颜色通常和烧制时的火焰环境有直接关系,和制陶原料的化学成分有相当关系。一般陶土含铁量较高,在窑室的氧化焰中烧成红陶;在还原焰下烧成灰陶;在烧制后期加以渗碳可以烧成黑陶;白陶则是用瓷土作原料,在烧陶的温度下烧成的。彩陶是仰韶文化时期是在原料中加入氧化铁(成为红色)和氧化锰(成为黑色)。到了唐朝,彩陶的制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,出现了釉彩有黄、绿、褐、蓝、黑、白等,在加上对釉的运用和烧制技术的研究成为了中国有名的唐三彩(三彩形容色彩丰富)。一般红陶表现为鲜艳、活泼、热烈;灰陶表现为深沉、肃穆、充实;黑陶表现为庄重、典雅、清秀;白陶表现为高洁、宁静、淡雅。
瓷器的烧成温度必须要在1200度以上,现在的瓷器烧制温度一般在1320度左右。瓷土只有在高温下才能烧结,发生化学变化后胎中所形成一种莫来石晶体,即“瓷化”。
(3)胎质
陶器(细陶)的胎质较粗松,有很强的吸水性,比较脆。而紫砂陶因为紫金土中含铁量高,胎体烧成温度也高,所以有较强的透气性但不渗水,适合做茶壶和砂锅。
瓷器的胎质则坚硬、致密、不吸水或吸水性很低。
(4)釉
釉是一种施在陶或瓷的胎体表面,经烧成后形成的由多种氧化物(长石、石英、粘土等)组成的玻璃体,它平整、光滑、明亮起保护胎体,美化器物的作用。此外釉还可遮盖坯体上的某些瑕疵。
大多数陶器表面不上釉。特别是黑陶,它是纯手工压光,纯手工雕刻,表面不施加任何釉,通过高温碳化自然烧成的陶器。
瓷器则全上釉。现在的瓷器制作一般是注浆成型机械化生产,产量大工艺性低,它主要的表现手法就是运用釉的工艺。
在区分陶与瓷的问题上,胎料是内因,烧成温度是外因,内因是主要的,外因是必不可少的。这是一个辨证的关系。毛泽东对事物内因同外因的作用与关系打了一个生动、形象、浅显的比喻:由于温度鸡蛋能变成小鸡,石头是无论怎样加温也变不成小鸡的。但鸡蛋如果没有一定的温度也是变不成小鸡的。所以胎料的不同,烧成温度的区别,是区分陶与瓷的两个最重要的,决定性的因素。
|
怎样欣赏黑陶工艺品 |
问:怎样欣赏黑陶工艺品 答:(1)观造型。在欣赏一件黑陶工艺品前首先看到的是这件产品的造型,作为一件器皿类产品分为口、肩、腹、底几部分。看口和底是否圆、是否平,肩和腹如直腹造型看是否垂直,如圆的造型看是否饱满。
(2)看光泽。产品的光泽是利用手工压光来提取的,一遍要平、二遍要光、三遍要亮,只有压出的光泽才能保持长久,产品烧制后才会更黑更亮。
(3)赏雕刻。作为黑陶工艺品雕刻是体现工艺的最好见证,没有好的工艺也就谈不上是一件好的工艺品。雕刻主要表现为正反刀雕刻:看刀法是否干净无毛刺、深浅是否均匀、宽窄是否一致,特别是长刀看是否刻到位,不能出现涩刀、顿刀现象。浮雕雕刻:浮雕代表着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,它能把图案通过雕刻的手法立体的展现出来,该凸的凸该凹的凹,层次分明,加以镂雕的映衬让人感觉繁而不乱,好的浮雕作品完成后往往会给人带来一种震撼力、一种美的享受。
(4)听声音。黑陶比起瓷器来属于低温烧制的陶器,所以它敲起来不象瓷器那样铮铮有声,但烧制温度好的产品声音比较清脆,有种金属声。
(5)看颜色。作为黑陶产品来说,产品的颜色愈黑愈亮愈显产品珍贵。
(6)看胎体。现在的黑陶产品主要采用手工轮制成型和模具注浆成型两种,手工轮制成型的产品主要以圆形的器皿类为主,这要求拉型师具备高超的技艺和超强的手感,在雕刻工艺允许下胎体越薄越好。模具注浆成型的产品主要以异形类产品为主,象这类产品胎体应该要有一定厚度和重量,给人一种稳重感。
|